2019年1月书单
Post

2019年1月书单

一月书单备忘。

##《凤凰项目,一个IT运维的传奇故事》

作者:Gene Kim,Kevin Behr,George Spafford,软件工程

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主人公如何将一个公司曾经痛苦的业务,开发,测试,运维混乱互相撕逼的状况,实现浴火重生的故事。纯理论的絮叨很多人没办法看下去,故事化以后我只花了3天时间就看完了,而且大概也明白了三步工作法的套路:

  1. 第一工作法是从开发到技术运营,再到客户的整个自左向右的工作流。主要依赖自动化。
  2. 第二工作法是建立各阶段自右向左的快速持续反馈流,以确保防治问题再次发生或者更快发现问题。主要为了保证上游质量,依赖价值指标。
  3. 第三工作法是创造公司文化,不断尝试,这需要承担风险并从成功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。主要为了持续改进。

这本书评价还挺高,不管是外行还是内行都可以宏观了解到到开发运维的必要性。开发运维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自动化工具的集成,虽然自动化是开发运维的很大一部分内容。更重要的是价值流导向,自始至终拥有共同的目标并共同解决问题。

《北京折叠》《弦歌》《繁华中央》

作者:郝景芳,科幻

这是第二次读《北京折叠》,作者通过科幻的主题去映射社会和阶级问题,二刷依然能让人反思很久。这也是中国第二个雨果奖获得者的获奖作品,不管你喜不喜欢,现实纵然是挺无奈的,在折叠的北京里三个阶层的人不公平地分着一样的城市和时间,跟现在社会一样,科幻版的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

标题里的三部小说都是长篇《孤独深处》里的选篇,整部我并没有看完,可能以后也不想看完,毕竟它就是个小说集,喜欢的我就看,不喜欢的就不看。

《弦歌》和《繁华中央》其实是下上篇,嗯,先下后上。脑洞挺大,文明也可以成为最厉害的武器。如果地球上只允许文明存在,任何的武力抵抗都被消灭殆尽,想象一下。豆瓣上很多人认为这两篇才应该是雨果奖作品。

《地球往事 - 三体I》

作者:刘慈欣,科幻

第二次读《三体》,感觉没有第一次那么强烈了。还记得第一次读的时候,恨不得马上把整部一下读完,几个星期上班都想着剧情会怎么发展,宇宙社会学,宇宙哲学这些跟自己没关系的事情。

再读就淡定很多,难道是我年纪上去了?随着时间的推进,我觉得《三体I》会越来越难被接受,按现在的看法里面的背景设定的确有点out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没办法体会三体迷们对作者的崇拜,因为三体最值得阅读的是后面两部,读完后面两部才算读过。

给岁月以文明,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。

无论如何,这也不影响我对刘慈欣的敬佩,雨果奖实至名归。

《流浪地球》

作者:刘慈欣,科幻

大年初二看完电影后去补了一下原著,中篇,不是很长,2个多小时就能看完。相对于电影情节来说,原著里表达的东西更丰富,涉及到了社会,生存这些问题。

人总归是很难一直保持理智的,尤其是在危难的时候。大多数科幻都是以灾难和悲剧收场的,因为作者或者说我们自己对人的本质都是质疑的,如果人都是无私的,那么还哪来的战争杀戮。

正义的出现是因为反派的存在,如果没有邪恶,就无所谓正义。

最后地球是不是真的要流浪我不知道,但是人类的未来一定是孤独的,当他足够强大的时候。

《乌合之众》

作者:古斯塔夫・勒庞,哲学,心理学

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哲学著作?不太确定了。

这本书主要对比了个体和群体的各方各面,1984年的观点在现在看来依然针针见血。所以这本书在社会心理学领域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本。

其实哲学的书挺枯燥的,里面说的你看都是对的(或者说没错)。我读的过程就是,哦,知道了,是这样的,的确是这样的,可是我能怎样,心灵也不会震动。

我来引用一些大家感受一下。

形成集体的个人会感觉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,使他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。

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,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,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,这全看环境如何。

孤立的个人很清楚,在孤身一人时,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,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,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。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,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,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,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

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坏,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。

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,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。希望感动群体的演说家,必须出言不逊,信誓旦旦。

群体可以杀人放火,无恶不作,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、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,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。

不知道以后我还会不会读哲学,也许是我阅历还不够。

但是你看,多少小说的终极问题都是哲学问题,我们看的津津有味。

一些 PyCharm 的使用和设置建议

LeetCode第一题 - 两数之和